2025年01月11日

文明与人性思考系列| 浅谈人性

作者: 戴西蒙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2年10月22日 21:53 |
播放

(一)
浅谈基本世界观对人性观的初步影响

对于人性的探讨属于哲学范畴和心理学范畴,哲学追溯的是人性的根源,心理学则探索人性呈现出的状态;透过现象看本质。

因此在浅谈人性之前,姑且让我先总结出四种世界观,即泛神观、自然神论观、无神观、一神观。

泛神观呈现出两种思潮,一是万物都有神,二是神在万物中。古今中外很多神话故事都道出万物有神的泛神观论,比如山神与海神。而神在万物中则是一些科学家与思想家提出来的,比如布鲁诺把宇宙、自然界与神等同起来,认为自然界的物质是永恒存在的,而且自身在运动变化之中。再比如斯宾诺莎则用“神”和 “自然”两个术语表达同一概念,即表示作为万物存在的原因的最高实体。他认为宇宙间只有一种实体,即作为整体的宇宙本身,而上帝和宇宙就是一回事。他的这个结论是基于一组定义和公理,通过逻辑推理得来的。斯宾诺莎的上帝不仅仅包括了物质世界,还包括了精神世界。他认为人的智慧是上帝智慧的组成部分。斯宾诺莎还认为上帝是每件事的“内在因”,上帝通过自然法则来主宰世界,所以物质世界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有其必然性;世界上只有上帝是拥有完全自由的,而人虽可以试图去除外在的束缚,却永远无法获得自由意志。如果我们能够把事情看作是必然的,那么我们就愈容易与上帝合为一体。

自然神论观是到了17到18世纪的英国和18世纪的法国出现的一个哲学观点,主要是回应牛顿力学对传统神学世界观的冲击。这个思想认为“上帝”创造了宇宙和它存在的规则,在此之后“上帝”并不再对这个世界的发展产生影响,如同钟表匠造完钟表之后,任由钟表按照制造的规律自行运转,不会维护和修理。这种观念比较让更多人接受,尤其是当世界充满很多天灾人祸时,理性上更容易接受这种观念。

关于无神观,我分为绝对无神观和相对无神观,绝对无神观是完全否定任何超自然事物,认为一切神、鬼、灵魂非物质的、看不见的都不存在,也是绝对的唯物主义者,实际上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生活中,这种信念的人很少。相对无神论者是不可知论者,是一种理性怀疑主义者,任何时候,都崇尚理性,认为集体理性是最高的智慧。

一神观,认为神是有位格的神明,独立与物质之外、宇宙之外,又是宇宙和一切精神的创造者,是最初的,自有永有,绝对化的,神圣不可侵犯的,一神观产生了宗教,最著名的就是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

如同一条横线,左边是无神观,右边是一神观,中间是泛神观与自然神论观。

这四种世界观产生了不同的人性观,首先,无神观产生的人性观容易趋向白板观念,因为没有神,所以人是进化而来,又因为不可知论,所以无法区分人之初性本善或是本恶。其次泛神观当中的万物都有神,容易衍生出因果报应论,但是没有解释人性源头问题。而泛神论的神在万物中与自然神论非常接近,这种观念容易衍生出规律性决定论,比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认为人性最初都是好的,但是后来因为不遵循规律导致有所变化,比如爱因斯坦认为恶就是变坏的善,如同臭鸡蛋。一神论的人性观将作为有神论人性观作为探讨。

尼采说:“泛神论就是客客气气的无神论”,那么我也来一句:自然神论也是一种客客气气的泛神论。而真正的有神论就是一神论。

因此,恕我简单粗鲁的分成无神论人性观和有神论人性观。

(二)
浅谈有神论的人性观

一神观产生的人性观可以通过三大宗教,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来了解,这三大宗教主要是亚伯拉罕诸教,又称闪米特诸教,宗教的典故之一就是圣经《创世纪》,

由此典故可见证一神论的人性观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罪”,奥古斯丁提出了原罪论,他说:“人在出生之前本就已在先祖亚当身上存在了,亚当与他们具有种的同一性,所以亚当犯罪,他们也就参与了。”这种罪具有遗传性,不仅仅遗传了罪因,还遗传了罪性,因此很多基督教宗派强调人的全然败坏性,但同时认为这种全然败坏的罪性并非上帝所造,如同堕落的天使,天使是上帝所造,而魔鬼不是,魔鬼是天使堕落后产生的,也就是说明一件东西最初依然是最好的,只是后来变化带来的变坏,这种观念跟持守自然神论的爱因斯坦观点有些相似,然而在圣经《创世纪》里有一个问题不得不提出:夏娃是吃了果子之后形成了罪性,还是在吃果子之前就已经有罪性,按照逻辑看,应该是吃果子之前就应该有了罪性,否则不会受蛇的蛊惑去摘果子,那么这就表明在吃果子之前人性的状态并非所谓的全然完美,否则一个完美人性是不可能去摘善恶树上的果子,这样看起初上帝创造的人性并非完美无缺,至少从宗教逻辑上看是这样,然而这样也带来了宗教无法自圆其说的麻烦,因为上帝不可能创造一个有罪的人,而罪若又不是从吃了善恶树的果子之后来,那就说明罪在吃善恶果子之前就已经在人性深处产生了,那么罪从何而来?这将是一神论观当中一个不可知论者的问题。然而,神学家由此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自由意志”,夏娃产生了吃善恶树果子的念头(罪性)与去摘菜吃下并给亚当(罪行)都是源于自由意志,也就是说犯罪的自由是由于上帝赐下的自由意志,那么上帝赐下自由意志的目的又是出于爱,那么爱产生了自由意志,自由意志产生了罪,很显然爱没有错,自由意志也没有错,但是却产生了罪,合情不合理。但是这个逻辑从根源上还是道出人之初并非性本恶,但是很显然也并非本善,因为在最初时已经犯罪堕落了,因此一神观的人性观总结为:“人之初,性不本善,也不本恶,本罪。”

心理学家荣格研究表明:“集体潜意识主要组成部分是原型,即一种本原的模型。荣格认为原型是遗传的先天倾向,不需要任何帮助,就可使一个人的行动在一定的情况下与人类祖先的行动相似。”这种规律的发现从某种意义上证明了奥古斯丁的遗传原罪论,比如人天生害怕两件事,一是黑暗,二是蛇。基于一神论人性观的思想——人之初性本罪,以及人性遗传规律,女性比男性遗传的罪性似乎在色彩上更加浓烈一点,从逻辑上看,女性是主犯,男性是从犯,于是上帝给予女性的罪性惩罚要更加重一点,主要是两点,即做一个母亲的痛苦和做一个妻子的痛苦,做母亲就必须承受生育之苦,做妻子就必须承受被管辖和依恋丈夫之苦,当然这对于当今时代的女性来说已经越来越不成问题了,但是不得不承认这个世界上还是有一部分女性的确仍然活在这种痛苦中,而上帝对于男人的惩罚就是劳动才能生存,实际上这种痛苦,女性也随之分担,对于男性的惩罚——土地受到咒诅,这实际上是男女双方共同承受的惩罚,以上理论是基于全世界所有人的祖史的确是伊甸园开始的。基于这种人之初性本罪以及后来所受到的惩罚的人性来源,一神论人性观由此发展出人性二元论,在基督教新约圣经当中有一卷地位极高的书——《罗马书》,保罗在其中描述的人性观是一神论基督教人性观的核心理念:“两个律”。

两种律存在一体,但是后来帕斯卡尔又反过来表述这种人性二元论观点:“人既不是天使,又不是禽兽;但不幸就在于想表现为天使的人却表现为禽兽。”简单看,一神论人性观是二元论或者充满二元对立的思想,不过近现代改革宗也会提出一个概念就是:虽然人已经全然败坏,但是也有较好的罪人和较坏的罪人区分。

很显然一神论的人性观需要救赎的,因为人之初,性本罪,那么人无法救赎人,所以就需要一位有位格、创始成终、掌管一切、护理一切的上帝,这样就与一神观形成一套很强大且缜密的逻辑体系。

目前,泛神论、自然神论、无神论的人性观都处在探索未知和百家争鸣的状态中,只有一神论的人性观从一开始就已经确定。因为一神论的知识来源是启示与领受,比如十诫。而泛神论、自然神论、无神论的知识来源是人类自我探索和共同研究的过程,比如力学、光学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

(三)
浅谈无神论的人性观

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世界顶尖语言学家和认知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写了一本书《白板》,开始主要探讨约翰.洛克的“白板说”,以及卢梭的“高贵的野蛮人”和笛卡尔的“机器中的幽灵”。白板说的人性观主要认为大脑并不存在固有结构,而是由社会或者人类自身随意塑造,认为几乎不存在什么先天性和遗传性,这一人性论学说给很多知识分子带来了复杂的心灵源自虚无的虚无主义,追溯到最早提出这一学说的哲学家约翰.诺克,这位英国思想家和哲学家对于后代政治哲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且被广泛视为是启蒙时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和自由主义者,影响了后来的伏尔泰和卢梭,以及许多苏格兰启蒙运动的思想家,有人说美国的独立宣言也有他思想影响的痕迹。他在《人类理解论》中有一段话道出他的基本白板人性观:“让我们假设,人类的心灵如同通常所说的那样,是一张没有任何印迹的白纸,不存在任何思想。那么,人的心灵是如何形成的呢?人类大脑中所具有的复杂且无穷无尽的想象力是从哪里来的呢?人类拥有的推理知识和能力又从何而来呢?对于该问题,我的回答是来源于“经验”!”。很显然,洛克是相对无神论,是不可知论者,又或许是自然神论者,尽管他出生在敬虔严格的清教徒家庭,但是他提出的人性白板论却是针对先天性观念和遗传性决定论而来的,他挑战的是认为数学理论、永恒真理以及上帝的概念是人们与生俱来的观念,那么他提出的经验论后来也被形成了一种心理学理论,由白板而引发的经验论产生了一套自由民主的政治哲学思想体系,那么社会契约就变成通过协商来制定的,最后这套人性观衍生的政治哲学瓦解了世袭制和贵族特权,成为左翼政治家的革命源泉。

洛克的白板人性观在教育学上衍生出行为主义教育观,盛行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六十年代,最著名的行为主义教育学家约翰.华生说过一句举世闻名的大话:“给我一打健康而又没有缺陷的婴儿,把他们放在我所设计的特殊环境里培养,我可以担保,我能够把他们中间的任何一个人训练成我所选择的任何一类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业首领,甚至是乞丐或窃贼,而无论他的才能、爱好、倾向、能力,或他祖先的职业和种族是什么。”

耶稣会信徒也经常这样说:“如果让一个孩子在他生命头七年和我在一起,我就能给你所想要的任何类型的人。”字面理解,仿佛一个孩子生下来之后的一切早期经验决定了一个人的一切。然而当无神论趋向绝对时终究无法自圆其说,行为遗传学家罗伯特.普洛明和丹尼斯.丹尼尔斯首次提出:“为何同一个家庭中的子女之间的差异如此之大?”在他们的著作《家庭影响的有限性》和《天生的叛逆》中探讨了出生顺序与革命性气质,另一位行为心理学家埃里克.特克海默的《行为遗传学的三条法则及其含义》这篇文章的开篇句就是——“天性与教养之争已经终结”。哈里斯更是疯狂的来了一句:“无论是专家还是外行,他们关于养育孩子的传统智慧都是错误的。”

行为遗传学的三条法则,
第一:人类所有的行为特征都是可遗传的。
第二:家庭环境的作用要远远小于基因的作用。
第三:在人类复杂的行为特征方面,相当一部分比例的变异不能够用基因或家庭作用来解释。
可见无神论人性观从白板走向基因论的趋势越来越远,根源在于不可知论的立足。

(四)
纵观历史全局,泛泛而谈概括:
有神论:人之初,性本恶。
无神论:人之初,性本空。
进而延伸到各种文化文明当中进行百家争鸣出:人之初,性本善;或者,人之初,性本贱。
无论那种文明或宗教,都不仅在讨论人之初性本质,更是在努力的让人性朝向一个好的方向去,这或许就是一切纷争停下来和解的原因,因为有共同的方向。
下一篇将深入继续探讨人类文明对人性的探索。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